李贤义信义玻璃:曹德旺的强敌!靠一块玻璃实现147亿年收入

人生感悟15秒短片在社会中广泛传播

李贤义,信义集团(玻璃)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是福建另一位著名企业家。很多人提到“玻璃大王”,会想到曹德旺,但实际上,李贤义和他一样,在全球享有盛誉,仅次于世界第一的位置。他是如何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建立起市值百亿的“玻璃王国”的?

一、从拖拉机到玻璃帝国

15岁时,他便辍学打工,并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他先是在当地开拖拉机,然后自己成立了福建泉州市子英车队,从事货物运输。1982年,他来到香港,从汽车零配件生意做起,一步一步积累资金.

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中国大地,李贤义看到了深圳这个城市——那里租金较低、政策支持力度大,是一个绝佳的地方来创业。他发现国内汽车玻璃主要依赖进口,这里是一个巨大的市场空间。于是,他决定转型进入汽车玻璃行业.

经过两年的筹备,1988年,信义玻璃诞生。当初,他们厂房小,只有几十名员工,但这并没有阻止他们前行。李贤義身兼多职,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不辞劳苦.

二、技术与销售策略

刚开始时,他们面临着技术难题。但为了发展制造能力,他们不仅购买了新的生产设备,还派遣员工到国外学习最新技术。在解决这些问题后,他们生产出的新型材料减少了热量传递,使得产品质量更上一层楼.

同时,对市场也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和扩展。在早期,由于缺乏资源,他只能通过户外广告吸引客户。但凭借其坚持重质量、讲信誉的人格魅力,最终赢得了一批忠实客户.

1997年,他们搬迁至横岗228工业区,将公司现代化。

然而,就在公司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时,一场巨大的挑战摆在他们面前:

三、高峰上的反倾销战役

2001年2月,当美国商务部对中国14家汽车玻璃厂商进行立案调查时,信义集团也不例外。这是他们第一次遭遇反倾销指控。

面对这一挑战,李贤義选择勇敢应对,以正面的态度迎接争论。“我们不能逃避反倾销,这意味着放弃我们的市场。”他说。

带领团队精心准备数据报表,并填写各种调查问卷。一系列审查之后,最终获得胜诉。这段经历极大增强了信义集团的地位,以及它领导者的决心和力量.

此后的几年里,该公司又两次遭受澳大利亚当地竞争者发起反倾销指控,但每一次都以胜利告终.

2017年的财报显示,该公司营业额达到了147.28亿港元.

从寒门子弟到百亿富翁,从小规模企业到世界第三大的“glass kingdom”,这是一段传奇般的人生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