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一生都会经历过两难的选择,既然选择了就有取舍。选择总是要经过煎熬,有时候就要放弃对过去所拥有的或所适应的。一个商人的总是在对权力、财富、感情的取舍之中。
这其中的故事,可能会给我们的企业更多的借鉴意义。比如我们熟悉的万科和他的创始人王石。一家靠倒腾玉米起家的中国最大的房地产公司,靠什么完成了连续十余年稳健的发展?在几经政策波动、宏观调控的大环境下,什么让万科不仅活下来,还能够不断壮大自身?万科董事会主席王石对于取舍二字,用万科的经历做了详尽注释。
超过25%利润不做
每一个卓越商人,都会看到很多市场机会,如果说为了200%利润资本家敢于拿性命做赌注,王石显然不属于此类人,他显得那样的保守。
“我非常同意你的取舍问题,”他说,“实际上我们不是没有机会,而是机会太多,不是你会失败,而是你会获得各种各样的成功,什么都赚钱,这时候你反而会发现那些进入世界500强的大公司,他们成功就是他们选定的结果。”
事实正如此,如同杰克·韦尔奇领导通用电气时,他出售了71项业务和生产线,其中包括中央空调业务、家用电器业务等GE以前起家的业务。几年后,由于韦尔奇通过兼并、合资以及参股等形式完成交易118项,这些战略性的决定催生了韦尔奇“数一数二”战略,让GE具有“在世界范围内独一无二”的业务,即使10年后也不会落伍。
虽然人们问GE坚持“数一数二”的经营策略是否意味着它将放弃许多很好的商业机会?GE在诸多商业机会中的取舍,是近乎直觉悟性还是审慎理性抉择?
同样,在王石看来,万科稳健发展,也得益于取舍之道。他曾提出过:“我非常同意你的‘三次放下’的问题。”这些放下的过程,对他来说至关重要,因为能有所放下才能有所坚持。
1983年的深圳,一次重大的决断让他从政府机关辞职开始了一段全新的旅程。他坐在火车上抵达深圳,那一年33岁,当过兵,做过工人,有阅历,有信心。那时他的野心驱使他离开过去,为新生活打好基础。这一次放下标志着他踏入新的征程。
1988年的股份制改革,又一次关键时刻——当深圳现代科教仪器展销中心进行股份制改革后,他放弃自己的个人股份。这是一次艰难抉择,但符合国家政策,也符合市场规律,更为自己的事业铺设了一条清晰的人生道路。这也是第三次重大的人生中的人生决定——面对巨额财富与职业经理人的角色之间作出抉择,最终选择继续致力于职业经理人的工作路上,这种决断又一次证明了他的坚定立场和明智判断。在这个过程中,无论是在哪个环节,只要出现困难和挑战,就需要勇敢地面对并超越它们,以确保企业前进方向正确,从而实现持续增长和繁荣。而这样的承诺与决心,就是建立企业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