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孙建勇

一个仅仅读过四年小学的蔬菜小贩;一部正规出版的20万字日记体新书。在北京宣武门附近的广安天陶菜市场的菜贩姚启中,与这部书之间是作者与作品的关系。那么,一个普通菜贩为何要“跨界”写书呢?

一切源于姚启中的一个梦想。这份梦想是:要给自己的孩子留下一点财富。这不是金银珠宝,也不是豪华房舍,而是一笔精神宝藏——他要通过写书,向孩子讲述其人生的酸甜苦辣。但是,要实现这个梦想并不容易,有三道坎儿从一开始就横亘在他的面前。

第一道坎儿,是如何改变自己的半文盲状态。姚启中出生在安徽阜阳农村,在念完小学四年级后,他不得不辍学打工。他是个好学的人,在北京卖菜的时候,他会向顾客求助识字,然后自己查字典和抄书。几年下来,他不仅认识了很多字,还积累了大量写作素材,这让他决定动笔写作。

第二道坎儿,是如何改变妻子的反对立场。她认为他们没有时间写作,而且挣不到钱,但为了获得支持,姚启中拍着胸脯保证不会耽误卖菜。他每天趴在摆满大蒜和干姜案板上专心地书写,当顾客来了,他起身卖菜,当顾客走了,他又埋头去写这种景象,让妻子放弃了反对。

第三道坎儿,是如何克服嘈杂环境的不良影响。在嘈杂的菜市场里,一会儿要卖一会儿要写,但他依然坚持下去,不管只能先做哪个都行,只希望不要停下来。一旦适应,就能够自由转换文字表达和卖菜算账之间。

经过1000多个日子的坚持,跨过三道坎儿后的姚启中终于完成了30万字的大型日记体作品,该作品被选编其中20万字定名为《卖菜叔日记》出版,并引起全国媒体关注,使得姚启中的事迹走红,最终证明了一切努力都是通往成功之路上的砖石,每一次挑战、每一次胜利,都像剥掉蒜皮一样,一层层地揭开成功之谜,最终展现出光亮莹润的心灵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