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石屹:挑战与成就的双轮车 —— 关于理想信念的人物故事

文/杨洁凤

选择对了,方向对了,那就成了。上世纪80年代,国家一个穿着就可以对群众观念造成强烈的冲击。此时,潘石屹对廊坊石油部管道局的“铁饭碗”不以为然,他觉得时代在发展,自己迟早是要被淘汰的。

于是,潘石屹变卖了所有家当,离开了管道局。他想去深圳,但没有特区通行证,只能花钱走旁门。他找到一个人,带他钻过一道铁丝网,对面就是深圳。

只隔了一张网的深圳,对潘石屹来说,仿佛是两个世界。深圳比北方更加炎热,工厂污染严重,加之潘石屹不懂地方语言,让他觉得很压抑。原来在管道局上班,福利待遇都很不错,在这里,工作还经常加班加点,不少人都劝他回去。

1989年,当海南政策放宽时,他跟随公司老板来到海南,一开始担任砖厂厂长。那时的海南环境恶劣,但潘石屹坚持下来,一直坚持到改革开放的大潮中。

合伙炒房的是一次机遇。在北京的一家集团公司借得500万,以20%高息获得巨额利润,这次冒险让他的财富迅速增长,也为未来的事业奠定基础。

在SOHO中国董事长身份下,他继续追求创新和服务意识,与客户打心理战,每来个客户价格涨一次,最终成功地推动现代城概念,并利用按揭模式激发消费者购买力,为SOHO赢得市场认可和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从暴穷到暴富,从小工到亿万富翁,每一步都是精心策划、勇敢决断,是不断挑战自我、超越极限的人生旅程。这场关于理想信念的人物故事,将永远激励着那些有梦想、有野心的人们,不断前行,不断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