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广昌:复星集团董事长,金融帝国梦的缔造者?他是如何一步步构建起自己的金融帝国的?

2011年9月15日,上海金茂君悦酒店内。复星集团董事长郭广昌与美国保德信金融集团董事长Mark Grier共同宣布,他们合资成立的人寿保险公司已获中国保监会批准。这标志着中国唯一由民营资本与外资合资运作的人寿保险公司正式成立。

记者问:“您预计这家合资人寿保险公司对复星集团将产生多少利润贡献?”

郭广昌回答:“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它不仅不会有利润,我们还需要从复星的利润中减去它。”

那么,为什么复星要进入寿险领域?背后隐藏的是什么样的逻辑?

一顿早餐中的生意交易

故事始于2009年的三季度。在美国路演期间,复星集团副董事长梁信军收到了一个意外的邀请——来自历史可以追溯至135年前的保德信金融集团。梁信军和保德信旗下管理资产达8830亿美元、接近中国保险业总资产的CEO Mark Grier共进了早餐。

Mark提出希望与复星合作成立合资公司共同开发中国市场。梁信军没有表现出明确喜悦,而是直接表达了他的疑惑:“当时我的心态感觉这是不应该做的,我问Mark,中国有这么多合资公司,都失败了,为何我们要尝试?”

梁信军描述的是一个“苦情”的行业现状。今年1-5月,合资寿险保费收入在寿险总保费中仅占比3.76%,低于去年同期5.12%甚至更低于2005年的8.9%。截至2010年,28家合资寿险公司中,大部分未能实现盈利。

不过,在Mark和其副总裁的解释下,梁信军态度发生了180度转变。他意识到自己被说服了,并随即给郭广昌打电话,说:“我认为我们真的应该考虑跟保德信建立一个合资公司。”随后两人前往纽约,与对方开会并向董事会提出了合作设想。

这个看似迅速行动,但实际上已经经过两年的深思熟虑过程。不论是谈判还是最终决定,这都是经过周密准备和深入研究后的结果。

此次合作似乎完美,但也有特别之处——为什么保德信选择了一家多元化投资企业而不是专业机构进行合作?

Mark解释道:“我们相信复星能够提供很好的金融服务,而且他们非常希望和我们合作做寿险这一块。此外,我们之间也产生了一种‘化学反应’。”同时,他指出双方高层关系良好,可以带来更多机遇,同时提高产品质量并实现本地化,以避免在中国水土不服的问题。

对于这一点,对方提醒他,要进入中国市场,最关键的是选择好的合作伙伴。“复星就是好的选择”,Mark说。而对于復 星而言,这个伙伴也是经过大量调研选定的,不论是在钢铁还是矿产,每进入一个新行业,都会先行跟踪几年,如今又特地拜访过其他国家的合資企業。

双方签订协议,将注册资金定为人民币5亿元,其中美国 保 德 信 旗下的 保 德 信 保 险 公 司 与 复 星 各 自 出 资 50%。梁 信 军 认 为 这 种 持 股 比 率 非 常 好,“中 资 保 险 公 司 根据 国家 规 定 单 一 保 险 股 东 的股 比 最大 是 20%, 合 资 公 司 起码 可以 有 50%, 最 高 可 以 到75%, 差 别 就 在 这”。

事实上,从1992年成立以来,即便面临诸多挑战,比如政策限制等,其专注于投资受益经济成长动力的行业,即投资未来,也让其成为上海最大的民营企业之一。不过,在过去,一直存在着关于是否专注于产业发展而非财务投入的心理分歧。但现在,看起来一切都在改变中:

环境依赖

自从金融危机发生以来,加之自身实力变化,以及整个市场以及政府政策层面的变化,使得跨入财经版图变得越发重要。在这种背景下,有些曾经引领行业发展的大佬们开始寻找新的增长点。而且,就像过去那些成功商人的经验一样,只要顺应时代潮流,把握高成长领域,无论哪个产业都能赚钱:

“我们的92岁创业到98岁那段时间里,由于是放松管制,比如允许民营企业做药厂,那就赚钱;允许民营企业做房地产,那就快速成长。那时候正处于工业化阶段。”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风险问题,最尤其是政策风险。不过对于这样的挑战,梁信军持乐观态度:监管逐渐放宽,对参与金融机构参股的问题,是慢慢改善的。他强调,现在人们更加注重耐心等待十几二十年的回报,而不是急功近利获得短期收益。而这样一种耐心策略,或许正将助推这些新兴力量成为未来的巨头所需的一种适应性能力。但愿如此吧,因为未来充满无限可能!